来源: 和平桥街道
发布时间: 2025-07-28
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清晨,北濠东村社区垃圾分类厢房前秩序井然,督导员正耐心引导居民精准投放,手持刚盖好章积分卡的李大爷笑着说:“手把手教我们分类,攒下的积分还能换生活用品,大伙儿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生动场景,正是和平桥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和平桥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多方合力推进垃圾分类,通过“培训筑基、宣传扩面、兑换促行”三步策略层层推进:先以系统培训打牢基础,再靠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最后用积分兑换激励行动。这套组合拳不仅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更让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扎实且显著的成效。
精准培训筑基 破解分类难题
“菜叶果皮、剩饭剩菜、鱼内脏都要归类到厨余垃圾桶,规范操作才能积分。”北濠东村社区党委深刻认识到,让居民“分得清”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首要前提,也是破解分类难题的关键一环。为此,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优势,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分类知识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党员骨干、微网格员及热心居民参与专题培训,由专业人士与社区工作者系统讲解分类标准、操作要点及常见误区,让这部分群体率先成为垃圾分类的“明白人”;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红色力量”主动化身网格里的“分类指导员”,深入楼栋单元、走进居民家中,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者等群体开展“一对一”传帮带,通过手把手教学、点对点答疑,确保分类知识真正走进每户家庭、每位居民心里。这种“骨干先行学、网格深入带”的培训模式,不仅实现了分类知识从普及到掌握的闭环传递,更让居民从“知道分类”到“会分类”,为源头精准投放筑牢了基础。
立体宣传造势 浓厚参与氛围
“蓝色可回收,变废为宝真能手;绿色装厨余,剩菜剩饭此处留。”近日,北濠东村社区食堂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要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生根,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浓厚氛围是关键。社区党委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社区网格员与党员志愿者化身流动的“宣传员”,在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耐心细致地为居民答疑解惑,从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到不同类别垃圾的处理流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绿色分类、循环利用”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位居民心中。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公告栏、宣传牌、网格云客厅等平台,持续推送分类知识、政策动态和活动信息。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居民分享经验、展示成果,并对积极参与宣传活动的居民给予相应积分奖励,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激励赋能 激发持久动力
“我有120分,能换油吗?”“80分可以兑换毛巾吗?”北濠东村社区的垃圾分类积分点内,几位居民手持积分卡挑选兑换品。这样热闹的场景,正是社区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成效的生动写照。
要让巩固垃圾分类成效持久,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机制是核心。在积分获取方面,居民日常规范投放垃圾,经确认后可累积积分;参与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相关活动,还能获得额外积分奖励。清晰透明的规则与灵活实用的兑换方式,让居民清楚知晓如何通过环保行动累积积分;兑换选项则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涵盖多种实用品类,让居民的环保行为能得到及时且可见的回馈。这种“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促习惯”的闭环激励模式,成功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推动了这种参与的持续性,让环保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居民生活。
在北濠东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从理念认知到行为习惯的深刻转变—居民从最初的“嫌麻烦”,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争积分”。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彰显了党建引领下“培训—宣传—激励”协同机制的强大效能。当红色力量深度融入绿色事业,垃圾分类便跳出了口号的范畴,成为居民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行动。社区积分兑换架上流转的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承载着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新风尚,让环保理念在互动中扎根,让文明习惯在参与中养成。